“国际货代被列为‘十三五’期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既体现出国际物流服务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局中的作用,也给国际货代行业带来了诸多积极的信号。”日前,中国国际货代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学德就《服务贸易“十三五”规划》的相关内容接受了国际商报记者的采访。他认为,行业关切和行业发展趋势在《规划》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将行业规模和能力提升到与我国外经贸发展转型升级和开放型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水平,是“十三五”期间货代物流业努力的方向。 作为行业组织的带头人,刘学德每天的工作就是为行业建设奔走呼吁。他告诉记者,他最关注的内容就是《规划》中明确提出的要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健全行业统计制度和诚信体系建设,支持行业标准建设和宣贯协同推进。“这一问题全行业已经关注多年。按照国务院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早在2004年,国际货代行业就取消审批制,启动修订《国际货运代理业管理规定》的工作,曾经形成过相对完善的实施细则,但因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出台。其间这十多年里,政府管理机制、手段、要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行业面临的内外形势也大相径庭,行业管理陷入事实上的‘破碎化’状态。”刘学德说。据中国国际货代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十二五”末,在商务主管部门备案的国际货代物流企业达到3.5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50万。行业整体稳健,但发展水平不高,“小”“少”“弱”、“散”“低”的从业主体在全行业的占比较高。在外贸增速下滑、新业态挑战加大的压力面前,难以将潜在的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中国国际货代协会理事会审议通过了一个行业发展5年规划,其中一项主要任务就是要适应新形势下行业管理和法规建设的需要,抓紧研究出台新的《国际货运代理业管理规定》,修订完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备案(暂行)办法》。”刘学德建议,应充分发挥货代协会在企业备案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协调运转的国际货代物流管理体制,同时夯实行业发展基础,研究在完善企业业务备案的基础上,加快建立行业统计制度和国内外行业信息采集、发布、运行等平台,并建立行业重点企业联席制度,定期召开年度行业大会,形成推动行业发展的影响力。他透露,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围绕这一项工作的讨论已经展开。《规划》提出,要推进订舱平台、报关报检、港口中转、海陆空货运代理、会展运输、集运(拼)等传统货代业务的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中欧和中亚班列的开通运行,经营海铁联运、多式联运等增量业务。刘学德认为,针对传统业务和增量业务提出的这些具体任务,反映出了行业发展的方向,货代物流业要因应时代需求,积极创新商业模式,开发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培育新优势。 加快发展专业物流是货代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提升行业利润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规划》对开展工程物流、保税物流、电商物流、国际采购等相对高端专业的国际物流给予重点关注也是非常适时的。 扩大我国运输服务出口,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国企业开展境外属地化物流服务能力的提升。针对提高货代物流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这个老话题,《规划》提出要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快海外网络布局,投资并购海外物流项目,参与境外产业园区建设。但刘学德认为,不应只是倡导层面,需要有实质性的推动动作。网络是国际货代物流企业经营的核心资产,他建议,可参照国家扶持外贸企业设立海外营销网点和服务外包行业等政策措施,加快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货代物流企业“走出去”,需要政府和行业组织共同营造良好的氛围。刘学德同时表示,中国国际货代协会将充分发挥担任国际货代联合会主席国的作用,提升中国货代物流行业在国际同行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未来一段时间将重点引导货代行业组织和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举办洽谈活动,推动企业间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