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手机版 | ![]() |
微信公众号 | 首页 | 商会简介 | 展会信息 | 培训信息 | 商会动态 | 商会会员 | 商会会刊 | 外贸资讯 |
![]() |
|
||
顺畅双向流通 聚焦可持续发展 | |
|
|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迅速,并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这对农村的消费、创业,以及农产品的销售、升级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日前,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发布通知,明确2017年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专家分析称,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有利于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顺畅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贫,有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筑牢农产品上行基础 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已由当初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8945.4亿元,占网络零售总额的17.4%,全年季度环比增速均高于城市。农村网店超过800万家,占全网25.8%,带动就业超过2000万人。 对于这一现象,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2014~2017年,连续四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自2014年起,财政部和商务部牵头分三批在全国近500个县投入近100亿元,支持在全国26个省区市的496个县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在全国建成40多万个乡村电商服务点,覆盖一半以上县域,快递乡村覆盖率达76%,累计培训超过150万人次,带动就业超过300万人。 2017年,第四批示范工作继续推进。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的通知要求,深入建设和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打牢农村产品“上行”基础。通知强调,要聚焦农村产品上行,支持农村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认证、品牌培育、质量追溯等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分级、包装、预冷、初加工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县、乡、村三级具有服务农村产品上行功能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农村产品上行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研究员陈丽芬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在助力农产品上行方面的工作可圈可点,具体表现为:一是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增强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软硬结合,大力支持农产品上行基础工作,硬件上支持公益性流通设施,软件上倾向于孵化服务、优化电商生态环境等;三是坚持开放性与共享性,财政支持平台同时向社会开放和服务,并整合社会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 陈丽芬同时指出,目前部分村级服务站代销的农产品缺乏检测,没有质量认证,缺乏标准,更无追溯体系,质量风险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网络代销、代缴等功能不足。这都是制约农产品上行的阻碍,需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 打造农村经济新引擎 通知进一步指出,要培育市场主体,构建农村现代市场体系,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通知明确,2017年在全国培育一批能够发挥典型带动作用的示范县,电子商务在便利农民生产生活、助力扶贫攻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示范地区电商服务站点建制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覆盖率均达到50%左右,农村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20%,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30%,接受电商培训的在3000人次以上。 要实现上述目标,陈丽芬称关键是加强“三力”建设:一是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发展包括电商农产品的标准化、质量认证、品牌推广、展示、交易、设计、研发、包装等多元化功能,弥补农民电商发展能力较弱的短板;二是提升物流承载能力,整合叠加共享现有的物流资源,积极与邮政、供销社以及“四通一达”等企业合作,降低车辆空驶率,降低物流成本;三是增强持续盈利能力,政府财政补贴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培育企业自我造血能力是关键,总结示范县成功的经验,复制推广成功的经验模式,提升农村电商企业的生存能力。 |
|
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查看 | |
|